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,有時候,我們就是需要吃「好吃的」,像是甜點、炸物或 是火鍋等,充分滿足人的味蕾。而所謂「吃好的」就是要吃對身體有益的。「吃對身體好 的」跟「吃好的」還是不太一樣,舉例來說我們每天最基本的就是要攝取蛋白質跟纖維質, 如果感覺自己一天下來吃到的纖維質不夠,我就會去便利商店買個地瓜;或是,如果我覺得 自己蛋白質攝取不夠,就會去買個茶葉蛋來吃,這樣「吃對身體好的」這件事,是不是很簡單?
像是「裸食」,你吃的是食物原本的味道,原來的精華,它不能被大火烹調,它的營養會被 破壞,所以「裸食」是很健康的料理,雖然它沒有什麼味道,但我內心信任它是我「吃好」 的一餐。 我大概每隔幾周就會去Plants吃一次裸食,我家附近就有一家。可是每到冬季時要去吃「裸 食」就會讓我有點掙扎,因為在冬天吃「火鍋」對我的吸引力更大,而且也我家附近有一家 叫做「夠夠肉」的石頭火鍋店,所以一邊是冷冷吃了會讓身體很健康的一餐,一邊則是暖呼 呼吃了會讓我很滿足的一餐,可以想見比起裸食料理,石頭火鍋的吸引力有多大了。
我很聽從現在內心的訊息,一直都是想到什麼就去做。我不會去想:「我絕對不可以吃火 鍋」,或「一定要怎樣」;以前的我對自己很嚴格,不可以就是不可以,但現在不會了。現 在的我就會想:「真的好冷喔,所以今天去就去吃火鍋吧。」我知道這一餐吃火鍋的熱量很高,所以這兩天我就會更勤奮去運動,消耗多出來的熱量。 現在的蔬食變化比起以前多很多了,不僅僅訴求清淡,像是「祥和」做的川味蔬食就是一種 變化。我年輕的時候不吃辣,後來學會了吃辣,而且愛上辣味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吃口味 重一點的蔬食。再舉例像是杏鮑菇也有很多種料理方式,總是把它當作沙拉來吃口味就很單 一,做成椒鹽杏鮑菇,或是麻辣杏鮑菇,口感、味道都變得有趣許多。只是,如果我連續幾 天都吃了較重口味的食物,我自己心裡會知道,我的身體也會告訴我得吃健康一點,我就會 去Plants輕輕自己的腸胃。 我知道自己每一餐吃得好不好。
我對每一種食物都可以平衡得很好,有一些食物吃了讓我心裡很滿足,另一些食物是吃了讓 我的身體很滿足,這是不一樣的。 我很喜歡Plants的韓式拌飯,一般的韓式拌飯都是熱呼呼的,還可以一邊拌一邊刮鍋巴飯來 吃,非常美味。但是Plants的食材料理都控制在攝氏四十五度以下,保留了食物的營養與活 性。相較於正宗的韓式料理,Plants吃起來就冷冷的,但「裸食」對我的身體很好,所以我 還是會告訴自己這樣的一餐也很重要。 每次去Plants,我也會覺得好吃,也吃得飽,可是我不會覺得滿足,會有一種好像沒吃到什 麼的空虛感;但要換成「夠夠肉」的火鍋,或是「祥和餐廳」的川菜,我就會覺得身體滿足 了。 我也會有嘴饞的時候。在台北的公館有一家賣素鹽酥雞的小吃攤,偶爾我也會想要嘗一下那 個味道,不過就是偶一為之,因為吃完以後會覺得很油膩。還有很多人會對味精過敏,我只要吃到了就會口乾舌燥,之後這一家餐廳就不會再去了。
對於吃素這件事,我們不必看得太嚴肅,不要吃得太單調,就不會吃得很無聊,尤其對於一 些想嘗試吃素的人,不覺得無聊就比較「吃得住」了,想要成為蔬食者也容易成功。 例如說,蔬食做成糖醋魚是不是很有趣?我也會想要嘗嘗看,但我想吃的不是「魚」,而是 這一道仿糖醋魚口味做的菜「很好吃」,這才是我想要強調的。
蔬食也可以吃得很精緻,曾經有一個米其林三星主廚來台灣訪問,我也很好奇,蔬食也可以 做到米其林嗎? 其實,我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,什麼事都會想要試一試,尤其是蔬食料理不像肉食料理容 易做出味道、口感上的層次變化,所以蔬食要得到米其林的肯定更難。 享受食物的精緻,指的是在口感上變化多端,我們的舌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食物的味道,原 來常見的食材換一種料理方式,滋味會如此不同,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的香料可以選擇,原來 也可以這樣調味……,美味的雷達就這樣被打開了,我們對蔬食的侷限也打開了,光是理解 這一件事,就讓我覺得非常有趣。當我的味蕾被啟發了,也喚醒我想要動手做蔬食的靈魂, 我將在後面的篇章跟讀者們分享。